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始终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科技工作,坚持不懈提升本单位及全省环境监测系统科研创新能力。十八大以来,围绕生态环境重点工作,结合自身业务专长,依托生态环境部国家环境保护地表水环境有机污染物监测分析重点实验室、“胡冠九劳模先进创新工作室”“宋兴伟江苏工匠工作室”等平台,深入开展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项目研究,从大气环境监测预警技术研究、水环境监测预警技术研究、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技术研究、基于环境健康管理的特征污染物监测与预警体系研究、现场快速应急监测技术研究等方面,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以生态环境科研创新能力提升支撑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引领美丽江苏建设。
开拓创新,成果与人才双赢。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围绕生态环境管理与污染防治攻坚战亟需,坚持重点突破,积极争取各级科研项目。十八大以来,承担/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项目、省地方标准项目、省级生态环境科研项目等近300项;依托科研项目成果,分别获国家环保科学技术奖、省科技进步奖、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等30余项。良好的科研氛围吸引了优秀人才,近年来,中心不断涌现出国家级、省级高层次人才,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2名,二级技术岗专家2名,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18人,省卓越博士后1名,国家生态环境监测“三五”人才领军人才1名、尖端人才1名、一流专家10名、技术骨干57名。
成果转化 激发科研新活力。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大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十八大以来,获专利授权70余项,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为环境监测工作做好了技术支撑;发表论文50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自主研发监测装备“苏玛罐”国产化研究取得突破,产品已实现量产,突破了国外厂家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紧急研发非接触便携式水中余氯监测仪,提升了现场监测人员的防护水平,实现疫情期间医疗废水的安全、高效监测。为推动研究成果高效转化,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制定了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为科研活动提供指引、帮助和保障。
集多方力量 高质量服务管理。自2021年起,创新开展前瞻性监测研究,聚全省生态环境监测之力,聚焦“绿色低碳”、“治污攻坚”、“生态保护与修复”、“环境与健康”等方面,围绕碳监测及碳捕获、农业面源污染与农田退水、土壤微塑料、典型行业清洁生产成效、生态安全缓冲区监测评估、典型城市交通噪声、长江江苏段抗生素污染、环境与健康等环境热点问题,连续三年印发了《环境热点问题前瞻性监测研究实施计划》,组织全省监测系统全力攻关了37项前瞻性、引领性技术难点。依托环境监测科研基金项目,不断形成监测科研攻关合力,面向全省各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及有关高校院所、重点环保企业等,择优资助开展兼具创新性和实用性的监测科学研究,十八大以来共资助监测科研基金项目213项。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始终坚持以服务环境管理和综合决策为目标,紧扣环境管理新形势、新要求,立足于对标“科技自立自强”新要求,加强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与13个驻市环境监测中心交流协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搭建平台 提供优质科研条件。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现建有国家级监测技术(业务)平台9个,包括“国家环境保护地表水环境有机污染物监测分析重点实验室”、“华东区域环境监测质量质控中心”、“华东区域土壤样品制备与流转中心”、“太湖遥感应用基地”等;太湖野外观测站成为“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太湖遥感真实性检验站”、“高分专项国家真实性检验场站网-太湖站”。2020年,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获批人社部“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同时,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还建有省级平台6个,包括“江苏省生态环境测试服务中心”、“江苏省污水处理设施效率检测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环境健康协同监测和风险管理重点实验室”等。多平台的搭建,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更广阔的科研舞台和实验条件,使他们可以全身心的投入研究,发挥特长,产出更丰硕的科研成果。
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将以建成“国内一流的研究型监测机构”为目标,以环境热点问题前瞻性监测研究为突破口,切实提高监测科研水平,推动科研工作向良性化方向发展,并带动全省环境监测科研水平和能力的共同提升,为生态环境管理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原标题:地方撷英 | 科学研究长坚持,科技成果结满枝——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以科研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