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中链企通环保网 > 新闻资讯 > 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第一次技术研讨会在云南召开

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第一次技术研讨会在云南召开

2024-01-23 来源: 中链企通环保网 浏览量:201

  为深入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落实《全国生态质量监督监测工作方案(2023—2025年)》要求,推动全国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2024年1月15—16日,在生态环境部监测司的指导下,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在云南举办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第一次技术研讨会。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董保同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赤飚院士出席会议并讲话,云南省政府党组副书记王显刚出席会议并致辞。傅伯杰、王金南、于贵瑞和王桥4位院士出席会议并发言。生态环境部监测司司长蒋火华主持会议。
 
  会上,生态环境部监测司二级巡视员邢核宣读生态质量监督监测与评价领域高层次专家组名单,董保同、丁赤飚、王显刚同志为专家颁发聘书,专家组主任委员傅伯杰院士作为专家组代表发言。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站长张大伟介绍了生态质量监督监测工作情况。张大伟指出,自2000年起我国生态监测进入了快车道,先后开展了全国生态遥感调查、重点生态功能区监测与评价、生物多样性调查重大工程、区域生态质量评价等一系列工作,初步建成了天空地一体化的生态质量监测网络,有力支撑了全国生态质量评价和国家生态保护监管。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生态质量监督监管工作,为满足监管需求,未来应进一步完善全国生态质量监测网络,提升全国生态监测基础能力,加强数据共享与融合等工作,全面支撑全国生态质量评估与国家生态保护修复监管。
 
  中国科学院副局长卢方军介绍了中国科学院野外站网情况,于贵瑞院士介绍了“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水源涵养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保护修复成效评估”,高吉喜研究员介绍了“西北荒漠化地区典型生态问题监测研究”相关课题的研究思路。共10个省(区、市)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代表,15个省(区、市)生态环境部门代表参会,其中,云南、浙江、江苏、江西4个省份代表分别介绍了生态质量监测工作的先进经验。
 
  丁赤飚指出,中国科学院拥有较好的地面观测基础和人才队伍,要充分发挥优势,推动科技成果在生态监测行业的转化应用,会同生态环境部共同推动重大项目的立项,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综合监测站为研究平台,加强数据共享,产出一批国际一流的学术成果,支撑国家生态环境管理的重大需求。
 
  董保同指出,尽管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已取得历史性成就,但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阶段。我国生态质量监测短板依然突出,与水、气、土及污染源监测相比,生态质量监测仍存在明显差距。下一步一要加快推动生态质量监督监测网络建设,逐步建成现代化的生态质量监测体系,充分发挥遥感监测的基础性作用,尽快完善地面监测网络,实现省级行政区全覆盖,重要生态系统、生态空间全覆盖。二要充分发挥监测网络对生态质量评价和生态监管的支撑作用,优先推动天地协同,强化地面数据对遥感数据的验证,逐步提高遥感监测精度。三要高度重视监测数据质量,并加强数据分析和专题研究,服务于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战略需求。
 
  与会人员就区域生态质量监督监测与评价、遥感监测与地面验证、生态问题主动发现等方面进行了分组讨论。
 
  参会代表赴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云南西双版纳站(森林)开展调研,现场观摩了气象场、人工雨林辅助观测场、次生林辅助观测场的生态监测活动。
 
  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已迈出重要步伐,但仍任重道远,要深学细悟笃行总书记在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新要求,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重要支撑保障。
 
  原标题: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第一次技术研讨会在云南召开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在手机端查看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neibu.hbchanyelian.com/News-29715.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链企通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