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三十二届世界水日主题为“以水促和平”,同期迎来的第三十七届“中国水周”主题为“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足见水资源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作用。
城市公共供水系统管网漏损,不仅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也直接影响居民的用水健康和安全。在世界范围,各大城市都在积极对城市公共供水管网的漏损进行控制,漏损治理和控制水平不断提高。如亚洲国家日本、新加坡等国由于区域规模较小,漏损控制举措得当,漏损率近年来一直保持在3%-4%,欧洲等国一些城市管网历史悠久,在努力下,漏损率则控制在5%-35%不等。
我国对水资源的管理也在持续趋严,不断提升对于供水管网漏损率的要求,从2015年提出10%的目标,到2022年提出2025年漏损率力争控制在9%以内。据《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2021)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城市和县城公共供水综合漏损率为12.68%,与预期还有一定差距。
降低供水管网漏损是城市供水建设和管理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同时治理漏损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设施更新、分区计量、供水优化调度、供水智能化、体制机制创新优化等各个方面。在供水企业的漏损治理和控制实践中,有效提升管网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让百姓用水在水质、计量、水量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优化,从而大大提升居民的用水品质,是我国城市供水水平和民生服务全面提升的过程。
01
做好漏损控制,系统提升城市供水水平
城市供水管网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地下连通器,漏损问题可能出现在的各个环节,比如市政输配管网、小区二次供水系统、计量器具,均存在各种无法预测甚至是难以控制的复杂因素影响。加之管网漏损一般难以发现,造成的后果又很严重,因此对于大部分供水企业来说,管网漏损的治理和控制一直都是棘手的问题。
虽然我国供水检漏的工作开展较早,管理维护的方法也在不断发展,但在科技欠缺的过去,要想从地底下找出这些漏点,只能靠经验丰富的检漏员双脚行、双耳听。随着近些年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供水企业借助信息化和数据化处理手段进行管网管理,特别是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供水企业将控漏管理与智慧水务平台相结合,实现了供水品质的全面优化。
供水服务是一项因地制宜的工作,不同地区的供水企业根据本地实际基础情况形成了不同的做法。2023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可复制政策机制清单,介绍了一些地区漏损管控经验成果,诸如推进老旧供水管网更新改造、建立健全用水分区计量体系、供水管网智能化建设等。
在老旧供水管网更新改造方面,老旧小区由于管网服役时间长,管材复杂,供水基础设施老旧等原因,漏损问题更加集中,也容易造成少数居民用水水质、水压不稳,因此老旧小区供水改造不仅是城市漏损治理的基础,也是提升居民用水品质的重要工作。近些年我国不断加快城镇棚户区和危房改造,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在过程中,供水企业也积极对老旧小区的管网和设施进行更新升级,小区的水质进行改善和提升。
比如清单中提到河北省唐山市、黑龙江省富锦市供水部门在老旧小区改造的项目上,同步实施居民水表出户改造、管网改造和老旧市政供水管线改造,在减少管网漏损的同时,有效的解决了部分老旧小区水质不稳定、水压不足的问题;湖北省利川市对供水范围管网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每年持续制定老旧管网改造计划并组织实施,在漏损控制与管理中,持续保障城区供水安全,供水品质的提升。
在建立健全用水分区计量体系方面。分区计量管理是指将整个城镇公共供水管网划分成若干个供水区域,通过监测和分析各分区的流量变化规律,评价管网漏损并及时作出反馈,是漏损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分区计量需要对供水范围的管网进行全面普查和评估,还需要加装节点流量计作为硬件基础。实现分区计量后,水司根据不同区域的漏损水量和分布,更精准的开展管网维护和服务。
如江苏省无锡市供水部门在2019年上线了一套水务分区计量管理系统。在管道中安装远传流量计,同时进行小区DMA(加装高精度电子远程水表)建设,为漏损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2021年,无锡管网漏损率为9.3%,2022年为8.2%,实现漏损率不断下降。
福州市自来水有限公司在已建成三级计量分区体系基础上,进一步采用了更为精细化的弹性分区管理,在二级分区和小区DMA之间,根据漏损评估结果和漏损控制情况,建立边界可调整、范围可控制、区域可网格化的弹性计量分区,形成计量分区和漏损管控双向反馈机制,结合漏损治理的分区施策,有效的降低建设成本和管理维护成本。结合改造、更换等措施并举,治理效果明显,漏损率由2017年的25.7%下降到2023年的5.3%。
供水管网智能化建设方面,近年数字化发展成为各行各业的新发展力,供水行业的数据资源价值也得以落地,在供水管网漏损管控方面,发展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管理系统、解决方案,同时供水企业还可借助智能化建设,实现水量调度、水污染应急、突发事故应急处理等供水全流程的精细化管控,不仅在漏损治理实现了重要的突破,还使水安全品质大大提升。
02
资金来源是难点,阻碍漏损治理进程
目前,国家层面的政策已经明确了漏损治理的整体水平提升的要求,各地仍然在不断积累经验。在与目标的差距下,也暴露一些问题。
改造资金需求大。由于基础的薄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通常要以基础设施、设备、仪表的更新改造为基础,一次性投入量很大。根据E20 供水研究中心的测算,“十四五”期间全国供水管网改造的资金总需求大概在1500亿元,分摊到每年达300亿元。
资金的来源要加强保障,尽管在国家出台的漏损治理相关政策中,提出由中央预算内资金对一些试点项目予以适当支持,然而E20供水研究中心的发布的一项调研《市政供水行业管材应用情况及发展趋势调研报告(2021)》中表明,一直以来,管网更新改造的资金以供水企业负担,仅在个别情况下政府会进行出资。
而供水企业作为长期管网保障的运营主体,漏损率关系到国家层面的考核、企业的经营指标,面对漏损治理投入大,占用资金周期长的特点,如仅靠供水企业负担,长期看来势必会加剧水价倒挂,不利于居民用水的质量提升和良性发展。
有供水行业从业人士表示,针对资金来源难题,供水企业要持续推动改造维护,持续提升供水品质,主要依靠提升水费收入和获取外部资金支持。而2021年国家新出的供水价格政策,强化了漏损率与水价之间的联系。漏损率超过10%的部分为供水企业承担的价外成本,不能依靠水价调整解决。漏损治理必将成为供水企业的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供水企业必须在保障的基础上创新,优化漏损治理的效果。
03
这个城市漏损率跑步进入6%,供水服务实现“5A”
福州市建成区历史悠久,供水建设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受限于当时的施工技术条件和材料、设备技术发展,不少市政管网及老旧小区的供水系统已经不堪重负,管网漏损的情况日趋严重。
早在2009年,福州市自来水有限公司根据市委市政府服务民生的指导精神,开始按现状接收供水范围内的小区,贯彻“抄表到户、服务到终端”的工作原则,将计费方式从总表计费转变为向终端用户收费,小区内部漏损也由供水企业承担。2011年,福州成为全国首批全面抄收到户的省会城市,同时受到老旧小区影响,2012年福州市供水管网漏损率也达到了历史最高值的42%,福州市自来水有限公司当时就迅速开展了供水管网的漏损控制工作,持续的对地下管网进行拉网式的摸排工作,对错混接、超龄管网进行改造和更换,改善了供水管网运行状态,为后续工作打下很好的基础,经过多年的治理,福州市供水管网漏损率逐年下降,2017年为25.7%,2023年大幅减低为5.3%,漏损治理速度和成效明显。
在管理方面,福州市自来水有限公司始终积极推进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工作,不断优化科学合理的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因地制宜识别重点问题、谋划实施控制管网漏损项目,系统解决管网漏损问题,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并重,以系统治理、分步实施、靶向管理、重点突破作为基本工作思路,采用多管齐下的系统控漏策略。通过政策制度指导、标准规范引领、重点工程实施、先进技术支撑,福州市自来水有限公司整体谋划供水管网改造工程、供水管网分区计量工程、供水管网压力调控工程、管网智能化建设等四大领域重点工程项目,通过多方面治理手段统筹推动漏损治理能力提升,摸索创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漏损治理模式。
同时,福州市自来水有限公司在数字水务方面持续加大投入,2017年,在全国第一批商业化应用了“采取NB-IoT传输技术”的智能远传水表。智能水表可实时监控水表运行状况和水量数据,及时告知用户用水异常,在提高计量精度,有效降低表观漏损的同时,保障了用户的合法权益。引进研发供水管网数字孪生系统,实现管网运行情况实时精准模拟,管网抢修及时率达98%以上。同时建成并持续升级产销差分析系统、水力模型系统、智能调度平台、GIS综合服务平台、二次供水管理平台、远传抄表管理系统等,通过大量水务数字化技术应用,供水的生产、调度、服务等全环节得到了全面优化,大大提升了居民的用水体验。
2021年,福州市自来水有限公司获评全国首家省会城市5A级供水服务企业。2024年,福州市漏损治理案例被住建部列入城市公共管网漏损治理可复制政策机制清单在全国范围印发推广。
原标题:世界水日关注:我国要求管网漏损率<9%,与百姓生活有哪些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