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中链企通环保网 > 新闻资讯 > 完善“陆—海—空”立体观测监测网 福建发布《厦漳泉都市圈发展规划》

完善“陆—海—空”立体观测监测网 福建发布《厦漳泉都市圈发展规划》

2024-07-05 来源: 中链企通环保网 浏览量:95

  福建省人民政府印发《厦漳泉都市圈发展规划》,要求优化都市圈发展布局、共建高效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共筑创新驱动的高质量产业链群、共营普惠便民幸福生活圈、共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圈、共同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共建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推动规划有效实施,并附空间结构规划图、综合立体交通规划图、重要产业集群布局图、闽南文化保护开发规划图。
 
  规划明确,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城镇与乡村、开发与保护、发展和安全,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到2030年,厦漳泉都市圈九龙江流域联合治理体系不断健全,厦漳泉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机制持续深化。主要流域优良水质比例进一步提升,局部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保持在90%以上。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规划提出,加快漳州开发区引进大型海工装备、海上风电装备、粮油加工等产业项目;深化厦漳两地综合能源利用、天然气多元利用、冷能梯次利用;推动泉州南翼国家高新区联合厦门火炬(翔安)产业区、同翔高新城,开展新能源、化合物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新一代人工智能等产业协作,打造新能源、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高地;推进莲河至石井省级1号滨海绿岛带建设,加快形成两地生态共治机制;联合保护同安北部和安溪交界区域生态环境,共同开发观光农业、生态休闲和茶文化旅游。
 
  规划表示,要“建设清洁低碳的能源水利网络”。
 
  【加快重大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厦门抽水蓄能电站、云霄核蓄一体化等项目建设,加快南安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前期工作,布局建设泉州储能应急保障电源,提升区域能源应急保障能力。积极安全有序推进漳州核电建设,支持核电设备、配套零部件制造国产化、自主化。建设漳州LNG接收站,更好服务区域石化企业和华南地区油品贸易。高质量统筹发展闽南外海海上风电基地,稳妥推进国管海域深远海海上风电项目。
 
  提升能源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推进福建北电南送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加强主干输电网架结构增强保供能力,提升电力设施一体化水平。优化天然气走廊布局,引导主干管网之间、主干网与城市管网协同建设运营,推进建设海西天然气管网二期互联互通工程等。统筹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等新型能源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推进高速公路、国道新能源充(换)电设施布局建设,构建互联互通的都市圈充电网络。
 
  专栏3 能源基础设施支撑项目
 
  1.油气。厦门汽车加气站布局调整。泉州市西三线天然气高压管网利用工程。漳州LNG接收站及外输管道工程。
 
  2.核电、抽水蓄能。漳州核电及500千伏送出工程、云霄抽水蓄能电站。
 
  3.光伏、风电。闽南外海海上风电基地、中核云霄海上光伏示范项目。
 
  4.储能。厦门新能源充电桩(新建充电站100座、公共充电桩3000根、换电站15座)、晋江储能电站二期、省级储能应急保障电源中心。
 
  5.输变电。福建北电南送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
 
  6.煤电清洁高效发展。泉惠石化园区热电联产项目、古雷石化园区热电联产项目、鸿山电厂三期、南埔电厂三期工程。
 
  完善区域水资源配置体系。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保障农田用水。加快漳州湖珠、漳浦朝阳、泉州白濑等水库工程建设,推进库区综合治理。实施闽西南水资源配置、金门供水水源保障等工程,完善跨界水资源协调调度机制。强化九龙江北溪、晋江、金门供水水源地等饮用水水源水质保障,加强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提升区域供水安全保障水平。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健全更加严格的硬性约束措施,保障重要河湖生态流量。
 
  提升区域防汛抗旱能力。积极推进九龙江、晋江两大主干河流,以及漳浦鹿溪、云霄漳江、诏安东溪等其他重要独流入海河流防洪治理,加快推进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提升山区、沿海区域洪水优化调度水平。】
 
  规划还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人工智能、柔性电子、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发展高效水处理剂、食品添加剂、环保型塑料助剂、高性能涂料等专用精细化学品,加快精细化工的绿色工艺和产品开发。
 
  【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新能源产业,推进发储用一体化示范,构建多能互补的新能源产业格局。厦门发挥电力电器、新能源电池、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优势,强化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漳州重点围绕“核、储、风、氢、光”五大能源,探索“核光风储氢一体化”发展路径,加快发展氢能产业和LNG综合利用产业,探索实施海上风电制氢等“海上风电+”项目。泉州重点围绕高效太阳能电池装备、新型储能,向关键材料、关键装备和中下游应用产品等方向延伸,形成从材料、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储能电池系统集成到电站工程总承包的产业链。】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领域——新能源。(1)高效光伏领域,加快异质结电池设备产线落地,提升等离子化学气相沉积(PECVD)、磁控溅射沉积(PVD)等核心装备的制造能力。(2)海上风电领域,开展“海上风电+”,推进海上风电与海洋养殖、海上旅游等融合发展。(3)氢能及燃料电池领域,发展海上风电制氢和氢燃料水陆智能运输装备,构建形成“制氢—加氢—储氢”的产业链。(4)储能领域,发展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电池管理系统(BMS)、电池制造装备、储能电池制造等。(5)LNG领域,LNG综合利用。】
 
  规划强调,围绕新材料、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等关键领域,打造以产业链为基础、创新链为引领的融合生态,推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和升级改造;探索建设气候康养、滨海旅游康养、森林康养等基地。
 
  规划专开第六章,要求“共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圈”
 
  【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陆海统筹,以九龙江水系流域建设和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岸滩环境整治为重点推进三市生态环境共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打造美丽中国厦漳泉样板。
 
  第一节 推进美丽海湾协同保护
 
  打造生态活力海岸带。推动东山珊瑚礁、漳江口红树林等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和升级建设。修复防浪消浪林带,建设海岸基干林带和海岸缓冲林带,构筑沿海防护林体系。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科学规范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强化珍贵濒危水生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推动漳州东山湾、诏安湾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推进厦门、晋江、东山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试点建设,石狮、惠安争创国家级渔港经济区。优化海岸带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布局,提升公众亲海环境品质。
 
  建设海风潮韵魅力海岛。推动浒茂洲、乌礁洲、泉港惠屿岛、翔安小嶝岛等有居民岛、旅游岛实施小型风光储、海岛光伏、微电网等新能源项目,建设海岛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推进东山东门屿、漳浦林进屿、漳浦南碇岛等具有海洋遗存的无居民海岛保护修复,建设海岛地质公园。加强东碇岛、大柑山岛等领海基点海岛、国家权益岛屿保护。推进厦门海沧大屿、东山尾涡屿等鸟类集聚岛屿的生境修复,打造鸟类天然博物馆。完善厦漳泉金海巡联动机制,加大海岛保护执法检查力度。
 
  构建鱼翔浅底清洁海域。共同完善“陆—海—空”立体观测监测网,推进海漂垃圾综合治理。加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等海水主要超标污染要素的治理,提升泉州湾(晋江口)、安海石井、崇武南、九龙江口、漳江口、诏安湾等海域水质。加强港口和船舶污染控制,落实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联合监管机制,实施渔港渔船污染综合整治。
 
  第二节 加强生态环境共同治理
 
  构建自然生态屏障。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础,以九龙江等重点流域干支流及水库为重点,串联河湖、山体、森林、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构建通山达海的水系生态廊道,整体筑牢生态安全格局。加强晋江上游、玳瑁山、南靖树海河源、九龙江北溪上游山地水源涵养和林业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及建设,开展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保育与修复。构筑海沧—角美、翔安—南安生态联通廊道,推进长泰、安溪、南安、厦门北部等跨界山体联合开发与保护。加强虎伯寮国家自然保护区、平和灵通山国家地质公园、东山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的保护。加强三地协调协作,建设森林城市群。
 
  推进重点片区修复。加快吴田山矿区等矿山植被恢复和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实施矿区废矿石固体废弃物回收综合利用。加强晋江中游、九龙江中游、安溪中西部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恢复,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漳)浦—云(霄)—诏(安)—东(山)滨海风沙与石漠化控制,推进防风固沙林带、水土保持林和农田林网建设。以翔安、长泰、东山、龙海、惠安等地为重点,进一步强化生态保护修复,持续改善区域生态质量指数(EQI),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常态化开展空气质量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定期梳理更新重点管控企业名单,细化实化应急管控措施。加强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源头、过程、末端全流程治理。实施噪声污染防治行动。加快推进九龙江、晋江流域综合治理,打造美丽河湖。完善市政污水管网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开展城市内河、内湖、内湾水生态环境治理,基本消除城乡黑臭水体。开展典型行业企业及周边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推动农用地土壤污染源排查整治与受污染耕地分类管理。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强区域危险废物联防联治。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泉州湾、厦门湾、东山湾等自然保护地群,持续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严格执行休禁渔制度,加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保护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推进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与评估,完善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提升信息化监管能力。构建外来入侵物种监测网络,开展长期例行监测,切实加强松材线虫、互花米草、草地贪夜蛾、红火蚁等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确保生物安全。到2035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得到全面保护。
 
  第三节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进区域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深入开展生态产品基础信息调查,建立生态资源“一张图”。构建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开展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并深化结果应用。搭建区域性生态产品交易市场,培育和发展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机构。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对流域、森林、湿地、耕地、海洋等自然系统予以保护补偿。探索水利风景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进重点流域生态补偿常态化、长效化,促进生态受益地区与保护地区利益共享。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严格落实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制度,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十五五”期间转向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推动将温室气体管控纳入环评管理,探索工作机制和技术路径。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产业,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快推进燃料煤清洁能源替代,从严控制都市圈煤炭消费总量。推进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开发与建设,加快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深化厦门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建设,推动漳州古雷开发区开发使用清洁能源,强化泉州重点用能行业节能管理。实施绿色建筑推广行动,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推进既有建筑节能化改造,争取城镇新建建筑100%落实强制性节能标准。推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鼓励引导绿色出行,城市绿色出行比例不低于70%。
 
  严密防控环境风险。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落实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构建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为核心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体系,将“三线一单”作为区域资源开发、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城镇建设、重大项目选址和审批的重要依据。加快构建环保信用监管体系,实现环保信用互信互认。深化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建立生态警务区域协作机制,创新蓝碳司法品牌,健全协同监管机制。】
 
  规划指出,要建立厦漳泉都市圈重大项目库,加快实施一批重大合作项目,以项目为抓手推进规划落实。强化新项目策划生成,围绕重大项目布局、基础设施和民生短板、产业链延伸补齐、科技成果转化等找准切入口,充实项目库,拓展项目源,形成滚动发展、接续推进的良好态势。
 
  原文如下:
附件:厦漳泉都市圈发展规划.pdf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在手机端查看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neibu.hbchanyelian.com/News-36092.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链企通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