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经营场所的噪声是社会生活噪声投诉主要噪声源之一。北京市朝阳区聚焦商业经营场所噪声扰民问题,立足基层、立足专业、立足共治、立足发展、立足人民,探索建立“54321”共商共治模式,解决人民群众“家门口”“窗边事”噪声难题。
北京市朝阳区双井街道外企大厦是集办公、商业、会所和地下车库的综合性房地产项目,总开发面积近9万平米。市民主要反映大厦D座3家企业和大厦C座5家企业噪声扰民。经朝阳区生态环境局现场调查监测发现,8家企业单个排风设备的噪声排放均符合《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22337)要求,但多个设备产生的噪声叠加后超过标准限值。
为回应居民对宁静生活环境的需求,进一步改善大厦周边声环境质量,朝阳区生态环境局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专项分析,制定治理方案。双井街道采取街道和企业共商共治的办法,由双井街道出资49%,企业出资51%,对投诉涉及的设备增设隔声罩以及进、排风消声器;对风机设备和排烟风道周围增设隔声板,减少设备运行噪声向外传播。经过治理,以上噪声源设备厂界噪声及相邻住宅楼声环境均得到了改善,居民对生态环境部门的工作和努力表示感谢,对取得的降噪效果十分满意。
针对商业经营场所单个商户设备噪声监测达标,但多家商户多个设备噪声叠加导致扰民的现象,朝阳区生态环境局探索运用“54321”共商共治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商业经营场所噪声扰民的难题。
一、立足基层,“5种治理手段”转变思想
主动治理蹚路子,通过多方议事沟通平台,向前一步,主动统筹各方需求,采取“严控增量、压减存量”的工作思路推进工作。用情治理温暖人心,不采取简单的停业、清退等“一刀切”方式,在实现宜商、宜居良性发展和平衡各方利益上下功夫。联动治理群策群力,形成多部门联动治理机制,政府和企业共担治理资金。协商治理践行民主,将治理方案制定及推进情况全流程公开,用协商治理画出认可治理方案成效的最大同心圆。系统治理构筑长效,采取多轮次联合执法、集中约谈等举措,打造多元共治社会格局。
二、立足专业,“4类监督措施”转型管理
监测监督保质量,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做到“逢诉必测”,切实用数据说话、用报告释疑、用技术回应。执法监督保成效,以群众诉求为着力点,做到“逢诉必查”,高频执法、严格执法、公正执法。科技监督保持续,以“技防+人防”的组合方式智能化管理,做好科技赋能,做到“逢诉必盯”。舆论监督保稳定,加大案件后续处理的跟踪频次,重视群众满意率和解决率的回访调查,做到“逢诉必访”。
三、立足共治,“3项资金渠道”转化成果
属地发挥主导职责,采取“治理类街乡”等专项资金来源,引导、统筹、协调产权方、物业和商户自筹经费,完成整体改造布局,制定适应街乡属地特性的改造方案。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并配合整体改造进行新一轮设施升级,确保达到排放标准。朝阳区生态环境局加强行业技术指导,聘请降噪专家团队对设备噪声等重点投诉案件进行现场调研,提出降噪方案并提供给整改企业,企业按照制定的整改方案自行选择降噪单位完成治理,已在外企大厦噪声投诉的基础上,解决了电子城创新产业园等多起商业经营场所噪声扰民问题。
四、立足发展,“2个能力建设”提升水平
一手抓自身素质建设。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成立接诉即办专班,完善组织架构。狠抓队伍建设和能力提升,营造全员办件的良好态势。制定工作手册、接听电话话术手册、考评办法等系列制度文件,丰富会商会办、领导约谈等工作机制,强化接诉即办成果运用。一手抓行业统筹建设。积极落实“三级环保管家”制度,以全市生态环境信访和接诉即办岗位建功活动为契机,组织开展朝阳区专项工作评比。领导班子包片包案,对十余个重点街乡开展点对点走访帮扶。组织开展噪声类案件办理规范流程、信访监测和执法技能等专题培训,提高基层办件水平。在夏季噪声信访高发期前,对餐饮等单位进行集中实地培训。对新商业用地招商启动前期实施源头管控,要求开发商合理布局业态和噪声设备,引导商家“不诉自办”。充分利用“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制度,加强街乡指导并协助开展监测、执法。
五、立足人民,“1个核心目标”守正创新
紧紧围绕“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核心目标,将接诉即办工作作为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生态文明大会会议精神、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朝阳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积极践行“浦江经验”,多次到重点群众投诉点位现场调研,在居民家、社区里听取居民建议意见,积极推动噪声综合治理。
一年以来,朝阳区化解了一批“久拖不绝”的噪声投诉难题,累计收到群众锦旗21面,热线网络表扬60件。朝阳区以一个个接诉即办的环境问题为“小切口”,持续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大提升”。
供稿 |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
编辑 | 廉伟
原标题:宁静中国 · 我在行动㉞ | 北京市朝阳区“54321”共商共治模式解决“家门口”“窗边事”噪声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