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4年以来,中铁、中建、中交等“中字头”在环保项目市场出现得愈发频繁,不仅稳坐百十亿级EOD、EPC拿标“第一把交椅”,参与亿元以下中小体量项目争夺的热情也日渐高涨。这些自带资源、体量,品牌优势的“巨无霸”,通过彼此联合及牵手地方国资、民营企业等,正在环保领域“大杀四方”。
为进一步了解行业形势,环保在线粗略整理了今年被“中字头”收入囊中的环保项目清单(统计截至成稿日2024年10月25日),以供参考。整理发现,“中字头”已中标至少102个环保项目,其中可检索到具体金额的95个,累计达到1038.06亿元。金额上,已知最高185亿元与最低0.09亿元之间相差超过2055倍,整体分布较为分散;类型上,EOD、EPC占比较多,特许经营、托管运行等也有涉及,范围主要集中在水处理、环卫、垃圾焚烧发电三大细分领域。
详见下表↓
10亿+大标占比不足三成
金额贡献超80%
95个项目中,金额超过10亿元的共25个,占比不足三成,其中有4个预算超过50亿元。而与此前预想稍有区别的是,“中字头”进场绝不仅是为大项目而来。
从分布图来看,1亿元——10亿元区间内的环保项目达55个,占比近六成,也是“中字头”争夺的一大重点对象。另外,对于不足1亿元的项目,“中字头”同样很有意愿参与竞标。当然,不可否认的,这一定程度上也符合环保项目的基本预算情况,即中小体量占大多数。
不过,无论拿标意愿上有何倾向,大体量项目仍为“中字头”贡献了最多的中标额。根据上图,超过10亿元的项目金额贡献占比超过80%。仅通过25个项目,就可以砍下环保项目市场847亿元的份额,“中字头”的实力毋庸置疑。
钟爱“抱团”
集体出动现象多发
从(预)中标人情况,不难看出,“中字头”普遍以联合体形式拿标。比如襄阳34亿元的流域治理EPC项目,就被中建携一批下属公司联合中铁、中国环境出版集团下属区域公司拿下;深圳大鹏新区23亿元EOD项目也被中建牵头联合体收入囊中,成员包括当地文化公司、基金公司等;合肥瑶海区19亿元EOD项目则由当地国资委直属国企牵头,联合中铁、中国电建等中标。
在合作对象上,“中字头”的选择非常多样化,国企、民企都有,包括建设类、工程类、投资金融类、文化类等不同类型。不过总体来看,普遍还是以集团内部公司及项目所在地国资国企居多。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字头”集体出动竞标的情形正越来越多发。比如2.1亿元的“桂平市城乡供排一体化项目(一期)之桂平市菠萝坑、木桥头坑流域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工程2标段EPC工程总承包”,共吸引35位投标人,其中“中铁”系就来了多家。除了最终中标的中铁十六局集团联合体,还有中铁四局集团、中铁二十三局集团、中铁二十二局集团、中铁十九局集团、中铁二局第五工程公司等等,势必要拿下该项目。
8月开标的4.4亿元的“四川蒲江县域污水处理提升改造项目设计-施工总承包中德产业园污水处理厂及配套干管、排水管网排查治理工程标段”也是如此。吸引了中国水利水电第一工程局、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中铁二十三局集团、中铁十一局集团第五工程、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中建五局第三建设公司等一批“中字头”。
“广撒网”似乎已经成为这些“中字头”的一大竞标策略。在此种情形下,体量庞大、下属集团众多的“中字头”无疑具有天然优势。而且,随着PPP合作模式全面叫停,EOD、EPC等加速释放,环保项目的体量也越来越大,带来的前期投入、后期回款压力剧增,这也是民营企业所难以承受的,正适合也需要“中字头”来大展身手。
“国进民退”否?
不,合作共赢才是硬道理
早在2020年,国资大举入主环保生态企业的现象,就引发过担忧,认为其会造成环保产业“国进民退”现象愈发突。对于一直是民营力量占据主导地位的环保产业,这无疑带来了广泛的生存焦虑。
但时至今日,铁汉生态、国祯环保、碧水源等一批头部公司因国资注入正经营得风生水起,“中字头”为民企纾困的作用显而易见。
项目领域亦是如此,由“中字头”牵头负责大的区域性集中环境治理,进行资金调配能力和资源调配,民企从中获取对应的服务、采购分包,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减轻压力的方式。
“环保产业总体上民企进来的早,国企进来的晚,但环保产业基础投资大,单单依靠民企也撑不起来,两者都要发挥作用。”
国企智库专家明确:当前环保领域的趋势应该说是‘国民共进,“绿色环保产业投资周期比较长,一般民企扛不住。央企、国企大规模进入,成为投资主体,民企则专注于单向的业务领域和技术领域,或是未来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