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中链企通环保网 > 新闻资讯 > 【干货】污泥膨胀的机理及解决措施

【干货】污泥膨胀的机理及解决措施

2025-03-18 来源: 中链企通环保网 浏览量:6

  一、污泥膨胀的机理
 
  污泥膨胀是活性污泥法中常见的异常现象,主要由以下原因引发:
 
  丝状菌过度繁殖
 
  - 主导因素:丝状菌(如球衣菌、发硫菌等)在污泥絮体中大量增殖,形成松散的网状结构,阻碍絮体沉降。
 
  - 触发条件:
 
  - 低溶解氧(DO < 1.0 mg/L);
 
  - 高碳水化合物(BOD₅/N/P失衡);
 
  - 污泥负荷(F/M)过高或过低;
 
  - pH值异常(<6.0或>9.0)。
 
  非丝状菌膨胀
 
  - 粘性物质积累:污泥中菌胶团分泌过量胞外聚合物(EPS),导致絮体密度降低。
 
  - 环境冲击:进水温度骤变、有毒物质(如重金属、表面活性剂)冲击。
 
  二、污泥膨胀的现象
 
  物理表现
 
  - 二沉池泥水界面上升,污泥体积指数(SVI)显著升高(>150 mL/g,严重时>300 mL/g);
 
  - 污泥沉降速度变慢,上清液浑浊,携带细小絮体。
 
  运行影响
 
  - 污泥流失,曝气池污泥浓度(MLSS)下降;
 
  - 出水COD、SS超标,处理效率降低;
 
  - 严重时导致系统崩溃。
 
  三、解决措施
 
  根据膨胀类型和原因,可采取以下针对性措施:
 
  1. 丝状菌膨胀的控制
 
  - 工艺调整
 
  - 提高DO浓度:将曝气池DO维持在2.0——3.0 mg/L,抑制丝状菌竞争优势;
 
  - 优化F/M值:通过排泥或调整进水负荷,将污泥负荷控制在0.2——0.4 kg BOD₅/(kg MLSS·d);
 
  - 改善营养比例:投加氮、磷营养剂(如尿素、磷酸),确保BOD₅:N:P ≈ 100:5:1。
 
  - 化学干预
 
  - 投加混凝剂:如聚合氯化铝(PAC)、三氯化铁(FeCl₃),增强絮体凝聚性;
 
  - 氧化剂:投加次氯酸钠(NaClO)或过氧化氢(H₂O₂),选择性抑制丝状菌。
 
  - 生物调控
 
  - 引入优势菌种:投加专用微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竞争抑制丝状菌;
 
  - 污泥淘洗:通过二沉池污泥回流系统,稀释丝状菌浓度。
 
  2. 非丝状菌膨胀的控制
 
  - 降低进水负荷:减少高浓度有机废水冲击,避免污泥过度吸附有机物;
 
  - 调节pH值:投加碱液(如NaOH)或酸液(如H₂SO₄),维持pH在6.5——8.5;
 
  - 强化预处理:增设格栅、沉砂池,去除油脂、悬浮物等可能引发粘性膨胀的物质。
 
  3. 应急措施
 
  - 投加惰性物质:如硅藻土、粉煤灰,提高污泥密度;
 
  - 临时污泥脱水:通过离心机或压滤机快速降低系统污泥量;
 
  - 闷曝恢复:停止进水,持续曝气24——48小时,消耗过量有机物和EPS。
 
  四、预防与监测
 
  日常监测指标
 
  - SVI:每日监测,预警阈值设为120——150 mL/g;
 
  - 显微镜观察:定期镜检丝状菌丰度(控制在3级以下);
 
  - DO、pH、F/M值:实时监控工艺参数波动。
 
  长期管理策略
 
  - 稳定进水水质,避免冲击负荷;
 
  - 定期排泥,维持合理污泥龄(SRT);
 
  - 优化曝气系统设计,确保DO均匀分布。
 
  通过科学分析膨胀类型、精准调控工艺参数,可有效恢复污泥沉降性能,保障污水处理系统稳定运行。
 
  原标题:【干货】污泥膨胀的机理及解决措施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在手机端查看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neibu.hbchanyelian.com/News-45913.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链企通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