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潜·进化·共生
存量水务市场产品价值升维实践——在2025(第二十三届)水业战略论坛上的讲话
中建环能党委书记、董事长 佟庆远
(2025年3月27日)
讲话稿原文(整理稿)

尊敬的各位来宾:
非常感谢有这样的机会,也感谢傅老师。其实我上一次来到这里,已经是10年前的事情了。这些年一直没来,除了我个人换了工作地方以外,最重要的原因是我觉得我们没有准备好。曾经我和我们的总裁哲晓总讨论过,什么时候来参加战略论坛,我们都觉得没有准备好。但今天,虽然我们也没有完全准备好,不过在这样一个转型时期,我们觉得也该露露脸了。
中建环能,其实就是以前的环能科技,是中建集团在2019年1月控股的一家上市企业。在这六年来,我们保持了营业额、利润和现金流的全面增长。今天我们可以说,中建环能已经完成了与中建体系的全面融合,并且定下了下一期的战略。所以,我们觉得需要跟同行们做一个汇报。在这里,有很多是A方阵和B方阵的,也是我们的客户。我们也愿意跟所有C方阵和D方阵的共同形成联盟。

今天我们首先讨论什么是增量、什么是存量时代。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建集团)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投资建设集团之一,营业额能达到2万亿。在现在建筑业下行的时候,我们集团也在积极推动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转型发展。中建集团去收购这样一个环保公司,也是集团在实现战略转型、发展生产力和高质量生产力的关键举措。
我们要指出的是,我们跟很多A和B方阵的企业不同,我们没有使用中建集团最强的建设投资能力和施工能力,转而专注于技术创新。我们觉得任何行业都存在震动,越是在存量时代,越是在行业动荡的时期,越要把根系扎牢,就像竹子一样,有机会的时候才能冒出笋子来。我们也正在努力扎根,专注价值创造。

中建环能已经有35年的历史了,上市10周年,它的基因就是技术产品。最早在钢铁热轧水处理的细分领域,最高时占有率可达85%,公司也是依靠这个上市,但一招鲜永远吃不了那么多天。
中建集团成为实际控制人后,我们首先做了文化的融合,这里不细讲。我们经过长时间的寻找,把公司坚定地定位在产品和场景相关的一个战略上。我们从以前的单一产品,到现在有6个系列、9个种类和200多项具体的型号产品,并且我们有两个产品是专精特新小巨人,有一个产品是国家级的单项冠军。我们力图走下去,把以前一维化依靠超磁的业绩增长,转变成培育在100亿级的细分行业里的行业冠军的能力。因为我们跟广大小公司比,我们资金雄厚一点,跟广大A方阵的比,我们的技术和产品制造积累又多一点,这就是我们最后找到的生长空间。

在这个产能普遍过剩的时代,我们光制造产品还是不够的。所以,我们提出了我们服务的是场景。我们首先提出“4+1”场景,围绕着厂网河湖、城镇污水、污泥低碳干化和煤炭钢铁废水,提供我们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在这些场景中,我们在每个场景都有我们的优势产品,协同我们若干个其他兄弟单位的产品,形成复杂的解决方案。同时,我们还要学先进,学先进的目的是什么呢?以前超磁迭代一代大概需要3年的时间,我们学西门子、学华为,形成了自己的NPD技术产品能力。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现在新研究的污泥干化,我们从三年一次的迭代,要降到10个月左右一次一款新产品的产生,并且就能投向市场。这就是我们最近这几年一直在磨练的一个功夫。

同时,我们要构建一个研发、制造、设计和销售的体系。研发不是环保工艺工程师的事,它需要很多部门协调。有人要关注政策,有人要能制造样品,还有人最终能把产品卖到客户手中。我们认为,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如何打造产品力的价值跃迁上。产品力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环保干了这么多年,为什么现在投资降速?原来是从没有环保技术设施到政府需要环保基础设施,当然给社会投资者以高利润回报,从而形成环保基础设施的快速构建。但到了现在存量时代,我们要做什么呢?我们要做能用的设备,朝好用的设备、甚至人体工学的设备、价值创造型的设备去考虑。行业的需求从达标排放向经济高效、从单点创新到系统融合、从交付应用到体验升级全面转变,才有竞争力。用户在选择你的产品,不再是因为投资设计院设计了什么,而是因为我们能给他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更节约耐用、更高效、更节能。这是未来的产品方向,毕竟我们还有这么多水厂在运营,就有这么多设备需要替换、更新。

以我们单位的一个新产品为例。比如说现在存量时代的政策转向泥水并重,污泥的产生量特别大,每年大概有9000万吨污泥产生,那我们如何去抓住这样一个缺口呢?我们要从全生命周期的早期去看,我们要做到碳排放尽可能的少、减污率尽可能高、二次污染尽可能的少、储值效率高、出路稳定。那么我们从精细化的角度上讲,我们以降碳为例,准备技术的本源、提升蒸发等各阶段的能量效率,比如说用热泵代替传统的加热,使它实现空气的潜热,实现更高的能源利用效率。比如说我们如何实现更加精细化的运行管理系统,把对于热泵的利用效率来提的更高;比如说我们如何适合这种大场景,现在厂内减量的场景逐渐减少,集中焚烧的场景增大,如何适应这种大型化的装置;再比如说,我们如何在这种大型化、复杂化的项目上,在收益、环境、运行和服务上找到一个平衡点。
我们觉得环保的设备最后也要走向精细化,不能说我给你个铁疙瘩,你在那一埋20年都不用维修,这不是一个好的商业模式。我们要提供一种更智能化的产品,我们随时都能给你升级软件,我们要提供4S级的保障,客户要使用得更舒适,我们要在服务中谋取更长期的利益组合。我们的设备要像4S店一样,不断地给你加以维护。因为大家都觉得汽车很好用,5000公里、10000公里你就要去4S店,那我们环保行业呢?你买一台机器用三年,你都不带碰一下的,只管摁按钮,你觉得它不好用了,那是什么?是我们整个行业没有学会精细化的服务,双方没有获得精细化售后服务的更多益处。

接下来,我们要以良好的环境质量为例,以大循环次数、多点布局、有组织回风,形成均匀的风场。这个产品是我们中建环能从2020年开始开发的,这是我们从一走向二,今年我们大概在这个单项产品上能卖到几个亿的水平。

以良好的运行条件为例,通过痛点识别、针对性的响应来支撑运行的安全稳定、长期满意和优质。我们要实现低的能耗,不仅仅要做到设备好用,还要做到它人性化。比如说我们很多环保设备是很笨重的家伙,上去你都可能手都要磨破了,那么我们要考虑爬梯和各种人体工学,到底去怎么重构和设计。

前面讲的是污泥干化的产品,那么其他的产品呢?比如说根据厂网河湖整体网联的效应,要开展超磁设备在智能调控、系统优化及复杂场景在线反馈以应对,比如说应对雨水的冲击,解决雨季的污染问题。因为我们是一个物化的处理,我们可以随时开机,理论上我们对雨水是没有问题的,那如何使在雨水上达到最高的效率就是我们技术创新的方向。

包括在城镇污水处理上,我们去考虑,比如说我们的孔板格栅,现在8个小时就可以安装通水,而且不中断原有的进水,在通水环境条件下,通过旁路安装,先去造旁路,安装好我们的设备,保证你这个污水厂在运行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给你快速的安装。我们的磁混凝沉淀产品,可以7天就从安装到通水。比如说我们在荆州雷家垱做的项目,4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我们可以在2个月实现建设到安装的全过程。

还有一些基于理论研究的正向工程,比如我们刚才讲的这种磁介质沉淀或者是重介质沉淀技术,通过计算,理论上的混凝时间只需要十七、八秒,但是现在设计都按停留时间四、五十分钟考虑的。为什么呢?如何推动混凝沉淀技术参数尽力逼近理论值呢?如何朝成本极限逼近呢?通过正向工程的理念,来推动技术参数逼近理论值是我们的坚持,现在已经能做到一分半的水平,设备体积变得更小了。同时,我们也引用一些新型碳化硅材料对技术赋能,比如在钢铁煤炭水废水回用场景前端的强化预处理工艺,我们开发了短流程装配式产品方案。因为这个零排放普遍成本太高了,我们选了最繁复的两段工艺,一个是前端预处理,另一个是高密除硬系统,开发短流程集约的装备来提高经济性。

最后讲协同力,我们也要跟高校、政府合作,参与一些标准的制定,推导一些新技术新理念的共同生成,把大家从原来那种很笨的那种产品向更高级的产品带入,给双方都制造效益。同时,我们讲,今天在座的A、B方阵都是我们的客户,我们愿意跟你们携起手来,创造更多的价值。我们作为C、D方阵之间的,我们需要很多通用的设备去完成我的解决方案,我们共同携手为A客户和B服务客户和服务,不仅在国内,还有在国外。

回归价值本质,我们将以客户为中心,聚焦场景,在污泥干化焚烧、城镇污水高效处理、厂网河湖整体网联、钢铁煤炭经济回用以及工业过程方面提供多种解决方案。今天我讲的还有这么多,也许你们下次再看到我讲,又会多出两个产品。但是如果我们在一个细分领域做不到行业前五,那么这个产品我们就会砍掉。
我们认为在当前,慢就是快,我们不相信很大的跨界,一定要赚我们认知以内的钱。也许这个利润有增有减,但是我们要求我们的现金流一定是异常稳健的,发展一定是有目标的。行业的变局从未停止,但专注价值本源的企业,永远有新的开局。中建环能愿与各位同道中人一起,做深一度,在技术无人区持续探索;做细一分,让产品与人的需求共鸣;做高一层,以生态共同推进行业的升维。这样难的事也就变得不难了。
谢谢大家!
本文系中建环能投稿,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若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处理。图片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